“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 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科为一级博士点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是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国防特色学科。学科拥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是浙江省工业自动化创新平台的核心成员单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和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各1个。2006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5%

本学科现有博导2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专项人才、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人才工程二层次以上和省高校人才学科带头人十余人。近五年,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70余项(1项重大仪器专项、2项国家级人才项目、8项重点)、973课题、863项目、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项目10余项、国防军工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和一大批企业合作项目,科技项目经费超过1.5亿元;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7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7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学科一级博士点培养涵盖5个二级学科,包括: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系统工程,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5)导航、制导与控制。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了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开展非线性、随机、网络化等复杂系统的建模、仿真、控制与优化调度等理论研究,以节能减排、优化运行和资源再生利用等为主要目标的复杂工业系统工程应用;2)模式识别与生物医学智能系统:开展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智能化诊疗以及智能康复技术与系统等研究,服务于智慧医疗建设;3)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装备:围绕检测仪器仪表、自动化高端装备及新能源电力与控制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推进产业化;4)信息融合与传感网络:面向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的重大需求,开展信息融合与传感网络技术及在军事目标检测与跟踪、工程系统故障检测与安全评估和海洋环境监测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 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0年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并被确定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年新增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新能源电力及其控制”,2013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03年入选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2005年入选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08年入选国防特色主干学科2012年入选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015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

截至20186月,拥有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102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专项人才、浙江省特聘教授、浙江省级人才工程第二层以上人才、浙江省高校***学科带头人等高端人才近40人,半数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研究经历。

具体二级学科方向情况如下:

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研究方向包含①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②信息融合与信息处理③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④优化调度理论与技术⑤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研究方向包含①信号感知与处理技术②智能仪器与仪表③检测与自动化系统④生物信息处理。

3. 系统工程(081103),研究方向包含①系统建模与仿真②系统优化与调度③工业系统仿真与集成。

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研究方向包含①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②生物医学信息处理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④智能机器人。

另有工程硕士(控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包含全日制及非全日制),其研究方向包含①综合自动化控制②过程诊断监测与控制③节能控制与优化④网络技术与应用⑤智能信息融合与处理。

 

 “电气工程”一级硕士点 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于2002年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2009年入选浙江省特色学科,2012年和2016年连续两次入选浙江省优势专业。从2011年开始至2018年自主设置“新能源电力及其控制”二级学科硕士点,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电气工程学科已形成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气信息工程”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截至20186月电气工程学科拥有专任教师40人,博士比例达80%,其中正高16人、副高11人。博导7人、硕导25人。学科设有院士基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薛禹胜教育基金”,拥有国家和省专项专家各1人、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级人才工程人才第一、二层次4人,半数以上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师资队伍层次高。

学科拥有“区域能源互联网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区域智慧能源中心”、“光伏发电微型电网系统”、“可再生能源电力与电力网技术实验室”等一系列国家财政专项和省级工程实验室。

具体二级学科方向如下:

1.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方向包含①电力电子拓扑理论、建模和智能控制②高效节能变流技术③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应用技术④柔性直流输配电技术。

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方向包含①分布式能源大规模接入下的电力系统规划和控制②综合能源服务系统交易和调度③信息物理电力能源系统研究及工程应用。

3. 电机与电器,研究方向包含①特种电机理论与建模②电机驱动、控制及测试技术③电动汽车动力及能源系统集成理论及工程应用。

4. 电气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包含①智能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理论②多智能体系统③传感器网络④机器人与无人系统理论及工程应用。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 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于1999年,于2006年获批“精密仪器与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进入校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自主增设“光电信息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测量技术及仪器”,同年列入学校高水平建设的电子信息类学科群五个“学科特区”之一;2016年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

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17年底,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位授权点拥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正高11人,副高20人,硕士生导师30人,形成了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本学位授权点建有7个学科实验室,实验室面积671.5m2,拥有红外摄像脉冲电场仪、地物高光谱仪、精密阻抗分析仪、虚拟仪器平台、误差理论分析平台、传感测试平台等重要仪器设备与平台。与10余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校内、校外实践创新基地,为教师和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保障。五年来,学位授权点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校企合作项目70项;发表学术论文157篇,其中SCIEI收录104篇。

学科的发展符合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的“工业4.0计划”和日本的《制造业***》等,再结合《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大工程和十个重点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本学科的建设基础,通过调研、交流和论证,学科逐步形成了生物医学仪器、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测控技术及智能仪器的建设方向,不断加强该三个方向的内涵和特色建设,培养相关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助力。

 

“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硕士点 简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源于2006年组建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于200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本学科现有两个本科专业,即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本学科2011年被教育部学位中心确认为一级硕士点授予单位,2014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生物信息学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现有全职教师27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10人,研究生导师1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全职教师的博士率为100%5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经历。

具体二级学科方向如下:

1.生物医学信息学与影像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生命科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围绕重大高发疾病(如肿瘤)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中的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医学成像以及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诊疗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有效的生物医学信息学与医学影像的理论、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治疗和处理疾病。

2.生物材料及生物制造方向

主要从事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制备及在生物骨修复材料、人工神经修复材料、人工组织和器官的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

3.神经电生理及脑认知方向

主要从事神经疾病和认知相关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例如脑卒中及康复过程中神经递质和血管再生的变化研究,基于脑网络分析的认知机制与神经疾病诊断研究,以及相关神经生理信号检测仪器的开发等。

4.生物医学传感技术与仪器方向

主要从事基于纳米技术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药物高通量筛选、相关智能化医疗仪器的设计与开发、互联网+的医疗仪器及检测设备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联系我们